Anti-Brucella/FITC荧光素标记抗布鲁氏菌抗体IgG标记抗体(一抗)0.1ml/0.2mlAnti-Brucella/FITC 荧光素标记抗布鲁氏菌抗体IgG更多相关产品:KTB1359 Anti-HCFHrp/BTA/FITC 荧光素标记抗膀胱肿瘤抗原IgG 0.1ml/0.2mlKTB1360 Anti-Hck/FITC 荧光素标记造血细胞激酶抗体IgG 0.1ml/0.2mlKTB1361 Anti-HCMV PP65/HHV5 PP65/FITC 荧光素标记人巨细胞病毒PP65/CMV低基质磷脂蛋白抗体IgG 0.1ml/0.2mlKTB1362 Anti-HCMV UL23/HHV5 UL23/FITC 荧光素标记人巨细胞病毒UL23抗体IgG 0.1ml/0.2mlKTB2361 Anti-phospho-c-Raf (Ser289) /FITC 荧光素标记磷酸化原癌基因c-Raf抗体IgG 0.1ml/0.2mlKTB2362 Anti-phospho-c-Raf (Ser259)/FITC 荧光素标记磷酸化原癌基因c-Raf抗体IgG 0.1ml/0.2mlKTB2363 Anti-phospho-c-Raf (Ser296) /FITC 荧光素标记磷酸化原癌基因c-Raf抗体IgG 0.1ml/0.2mlKTB2364 Anti-phospho-c-Raf (Ser338) /FITC 荧光素标记磷酸化原癌基因c-Raf抗体IgG 0.1ml/0.2ml相关知识>>>>>抗体规律: (1)初次反应产生抗体:当抗原*次进入机体时,需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产生抗体,且抗体产生的量也不多,在体内维持的时间也较短。 (2)再次反应产生抗体:当相同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后,开始时,由于原有抗体中的一部分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使原有抗体量略为降低。随后,抗体效价迅速大量增加,可比初次反应产生的多几倍到几十倍,在体内留存的时间亦较长。 (3)回忆反应产生抗体:由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经过一定时间后可逐渐消失。此时若再次接触抗原,可使已消失的抗体快速上升。如再次刺激机体的抗原与初次相同,则称为特异性回忆反应;若与初次反应不同,则称为非特异性回忆反应。非特异性回忆反应引起的抗体的上升是暂时性的,短时间内即很快下降。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制备抗原。 2、选择实验动物。 3、动物免疫。 4、试取血进行测试,看看是否成功免疫。 5、如果成功免疫,杀死实验动物,采集全部血清。 6、纯化出抗体。 7、鉴定抗体。包括纯度以及特异性。 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抗体的特异性是指与相应抗原或近似抗原物质的识别能力。抗体的特异性高,它的识别能力就强。衡量特异性通常以交叉反应率来表示。交叉反应率可用竞争抑制试验测定。以不同浓度抗原和近似抗原分别做竞争抑制曲线,计算各自的结合率,求出各自在 IC50时的浓度,并按下列公式计算交叉反应率。 如果所用抗原浓度IC50浓度为pg/管,而一些近似抗原物质的IC50浓度几乎是无穷大时,表示 这一抗血清与其他抗原物质的交叉反应率近似为 0,即该血清的特异性较好。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McAb)克隆选择学说:淋巴细胞在与抗原接触前就已经存在多种多样的与抗原专一性结合的受体,一种细胞带一种受体,进入机体的抗原选择性的结合其中的个别淋巴细胞,使之活化,增殖产生大量带有同样受体的细胞群,分泌同样的抗体。当抗原进入体内,在机体中就会诱导出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多种抗体,如果要把这些抗体一一分开,用现有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化学方法是根本办不到的。1975年科勒(Kohler)和米尔斯坦(Milstein)将小鼠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培养出既能迅速生长无限繁殖又可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从而获得针对某一特殊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1995年,Katherine Knight博士在美国芝加哥Loyola大学成功地从转基因兔中获得了骨髓瘤细胞(Plasmacytoma),开创了兔单克隆抗体技术。与鼠单抗相比,兔单抗具有:首先,兔抗血清通常含有高亲和力抗体,可以比鼠抗血清识别更多种类的表位;其次,兔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许多在小鼠中不产生免疫的抗原;第三,由于兔脾脏较大,可以更多进行的融合试验,使得高通量筛选融合成为可能。抗体(antibody)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一抗体和二抗体:一抗是针对抗原的抗体,二抗是针对一抗的抗体。即抗体也可以充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抗体,它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第二抗体是能和抗体结合,即抗体的抗体,其主要作用是检测抗体的存在。
中级会员
第15年